一、本章概览
- 主义主义编码: 1-1-2-1
- 意识形态命名: 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 爱丁堡学派
- 核心论断: 科学知识社会学将自身定位为对科学话语的批判性“二阶话语”,通过揭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来争夺学术权威。然而,它自身并未突破科学所依赖的实证主义本体论和循环式目的论,最终陷入一种依赖于其批判对象的、无法完成本体论反思的癔症化结构。
- 你能获得: 你将理解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的核心主张,特别是其强纲领与弱纲领的区别;掌握其作为一种“1-1-2-1”意识形态的内在运作逻辑;并能从“主义主义”视角剖析其为何在批判科学的同时,又无法真正颠覆科学的根本框架。
二、核心内容解析
“主义主义”四格分析
-
场域之“1” (Ontology):该意识形态在存在论上预设了一个统一且具有潜在可真性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框架是单一的、整全的(“1”)。它相信真理是可能存在的,人类的知识活动原则上可以触及真实。然而,这个完美的世界图景总是被社会性因素所“污染”和“扭曲”,导致知识的“失真”。所以,其场域是一个完整的、但时刻面临失真风险的真理场域,它为社会学的介入(纠偏、批判)提供了永恒的舞台。
-
本体之“1” (Body):在其本体论层面,科学知识社会学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的。它虽然激烈地批判“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喻为“周仓”),但从未真正质疑知识背后存在一个坚实的、客观的物理实在(喻为“关公”)。它相信有一个“硬”的现实世界作为所有话语的基础。这种对底层实在的默认,使其批判始终停留在认识论层面,无法深入到存在论的根本变革,本质上共享了其批判对象的物理主义内核。
-
现象之“2” (Phenomenon):这是该意识形态的核心特征。在现象层面,主体的体验被构建为一种持续的二元对立。一方是声称客观中立的“一阶话语”,即科学话语;另一方是能洞察其背后社会偏见的“二阶话语”,即社会学话语。主体的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批判性对抗之中。这种分裂表现为强纲领(彻底的社会建构论)与弱纲领(社会影响论)的张力,主体永远处于揭露、批判和分析的位置,其存在感完全建立在这场永不结束的认识论战争之上。
-
目的之“1” (Purpose):尽管现象层面充满对抗,但其目的论最终导向的是一个稳定且不断重复的循环结构(“1”),即一种二阶循环。社会学通过批判科学来确立自身价值,而科学(尤其在弱纲领下)又需要社会学的“净化”来维持其合法性。二者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寄生关系。最终目的是维持这个“批判-修正”的大学话语体系的永恒运作,而非真正地颠覆或超越它。这是一种为了循环而循环的结构,确保了社会学家永远有“饭”吃。
其他核心知识点
强纲领 vs. 弱纲领
这两种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在现象之“2”的对抗性上的两种不同烈度的体现。强纲领持彻底的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科学知识,无论真伪,其内容都由社会因素决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被完全消解。它采取的是一种激进的、微观的分析姿态,旨在揭露任何科学话语内在的“原罪”。而弱纲领则相对温和,它承认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会“影响”或“扭曲”科学的发现过程,但并不否认科学本身有其内在的客观逻辑。它更倾向于宏观分析,试图为科学“扫清障碍”,扮演一个“净化者”的角色。
graph TD subgraph 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A(认识论立场) --> B(强纲领); A --> C(弱纲领); end subgraph 分析路径与结论 B --> B1(微观分析: 揭露知识内在偏好); B1 --> B2(结论: 知识注定是社会建构的); C --> C1(宏观分析: 排除外部社会干扰); C1 --> C2(结论: 知识被迫失真但可被净化); end
举例阐释:讲稿中提到,若一个社会学家用强纲领去研究医药学,直接论证某项药物的研发完全是资本利益和学术偏好合谋的产物,这将直接颠覆整个学科的根基,得罪整个利益共同体。而用弱纲领则会说,药物研发大方向是好的,但受到了某些不良的商业赞助或政策压力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偏差,我们需要通过社会学监督来纠正它。
二阶话语与学科棋局
科学知识社会学通过将自身定位为一种“二阶话语”或“元话语”,来获得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权力地位。它不直接参与具体科学知识(一阶话语)的生产,而是分析和批判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社会条件和内在偏见。这种策略使其仿佛成为了一位“棋手”,而其他所有学科,无论是科学、经济学还是法学,都成了棋盘上的“棋子”。这位“棋手”通过定义游戏规则(即“什么是合法的知识”),来掌握最终的裁决权和话语权威。
mindmap root((学科棋局)) 棋手 二阶话语-社会学 职能 分析规则 批判棋子 定义合法性 棋子 一阶话语 科学 经济学 法学 状态 被分析 被定义
举例阐释:当物理学家说“我发现了宇宙的真理”,SSK的社会学家会回应:“你所谓的‘发现’,是在何种赞助下、使用了何种修辞、为了巩固哪个学术共同体的地位才被‘建构’为‘真理’的?定义的权力在我这里,而不在你那里。”
癔症化的大学话语
讲稿指出,1-1-2-1意识形态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癔症化的大学话语。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癔症者的辞说”特征是不断地向主人(Master)发问、挑战,质疑其知识的完备性,以此来彰显自身。然而,癔症者本身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主人的存在,其目的并非要推翻主人,而是要迫使主人生产出新的知识来填补其欲望。SSK对科学的关系正是如此:它不断地质问、批判科学(主人),但它本身并不生产本体论层面的新知识,其全部的学术生命力都来自于对科学这个“主人”的寄生和挑战。
flowchart LR A(科学话语
主人) -- 生产知识 --> B((世界)); C(社会学话语
癔症者) -- 不断质疑/挑战 --> A; A -- 生产新知识以回应 --> C; C -- 依赖于主人的存在 --> A;
举例阐释:SSK对科学说:“你的理论有漏洞!不客观!” 科学被迫回应、修正或辩护。这个过程让SSK获得了学术声望。但如果科学真的不存在了,SSK也就失去了批判的对象,其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我恨你,但我不能没有你”的结构,就是典型的癔症化。
三、关键观点提取
- “爱丁堡学派他直接研究社会化科学话语,甚至科学知识本身它具有社会性...科学知识本身它是屁股歪的。”
- “强纲领就意味着你永远都不干净,所以永远要我帮忙...弱纲领则是可惜你被迫失贞。你不是自愿失真,你是被迫失贞。”
- “他是个我是棋手,你们都是棋盘上棋子,所以掌握来他掌握了,他觉得他掌握了。”
- “他没有能力从社会认识论反思进一步倒向一个本体论反思。任何形式本体论反思他都抵达不了。”
- “他这个大学话语是癔症化的大学话语,它是有自反性的...就是寄生在你的权威上,或者我把那权威拿过来。”
四、知识点问答
Q: 为何说“1-1-2-1”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在现象(2)上充满对抗,其目的(1)却依然是循环和维稳?
A: 因为它的对抗性(现象之“2”)完全发生在认识论层面,而非存在论层面。它通过批判科学话语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恰恰依赖于被批判对象的持续存在。如果它彻底颠覆了科学,它自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其最终目的论(目的之“1”)并非革命,而是建立一个社会学与科学相互依存、相互定义的二阶循环体系,从而维持这种批判关系本身的稳定和永续。
Q: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和“弱纲领”如何具体体现其意识形态编码中的“2”?
A: 数字“2”代表二元对立和外部冲突。强纲领与弱纲领正是这一核心冲突的两种策略表达。强纲领将社会与科学视为彻底的对立面,认为社会性是科学知识的唯一决定因素,这是一种激进的、你死我活的对抗。弱纲领则将对立关系描绘为外部干扰(社会)与纯粹内核(科学)的冲突,是一种可调和的对抗。两者都将世界的体验构建为“社会学批判”与“科学宣称”之间的战斗,这正是现象之“2”的体现。
Q: 讲稿中“骂周仓算啥”的比喻,揭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怎样的根本局限?
A: 这个比喻极其精妙。在比喻中,“关公”代表着科学实在论所信奉的、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或物理实在(本体论之“1”)。“周仓”则代表着围绕这个真理形成的具体的“科学话语”或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全部火力都集中在批判“周仓”(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有偏见的),却从不敢质疑“关公”(客观真理本身)的存在。这揭示了其根本局限:它所有的批判都停留在认识论层面,而对本体论基础采取了默认和回避的态度,因此其批判是“不彻底”的。
五、知识延伸
-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此书是科学知识社会学重要的思想先驱。库恩提出的“范式”、“不可通约性”等概念,打破了科学线性进步的神话,强调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为SSK将科学作为纯粹社会现象来研究打开了大门,构成了支持关系。
- 布鲁诺·拉图尔与演员网络理论 (ANT): 拉图尔是走出爱丁堡学派并对其进行批判的思想家。他认为SSK过度强调“社会”的解释力,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决定论。ANT则主张一种更为激进的对称性,认为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如实验仪器、微生物)应被同等看待。这构成了对SSK的批判性发展和参照。
- 索卡尔事件: 1996年,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后现代文化研究期刊《社会文本》投稿了一篇布满胡言乱语的“钓鱼”文章并成功发表。此事尖锐地讽刺和打击了包括SSK在内的、对科学进行极端社会建构论批判的学派,是理解SSK所处学术论战背景和其外部批判声浪的绝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