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概览
- 主义主义编码: 1-1-2-2
- 意识形态命名: 科学革命论
- 核心论断: 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将科学发展描绘成一个“常态科学-危机-革命”的循环过程,但其自身所依赖的历史主义叙事,却被天真地设定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元叙事舞台,从而陷入了一种“用一个未经反思的绝对框架去描述框架更替”的唯心主义倒置。
- 你能获得: 你将掌握用“主义主义”框架拆解托马斯·库恩思想的方法,理解其理论中现象层面(认识论)和目的论层面的内在对立结构,并能清晰辨析库恩式科学史与福柯式知识考古学在根本预设上的差异。
二、核心内容解析
“主义主义”四格分析
-
场域之“1” (Ontology):该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舞台是一个统一且连续的科学史。这个“历史”不是断裂、偶然的事件集合,而是一个线性的、无缝的宏大背景(1)。所有的范式革命,无论其内容多么颠覆,都被安置在这个单一、稳固的时间流中进行。托马斯·库恩无意识地将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视角绝对化,使其成为一个观察所有科学变革的、自身却永不变革的“神之视点”。这个作为场域的科学史本身是整全且不被质疑的。
-
本体之“1” (Body):在此场域中,真实存在的核心内容是单一、客观的宇宙或自然(1)。这个自然本身被预设为统一和自洽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会发生“危机”,正是因为理论模型与这个单一的、潜在的客观实在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性”。这个宇宙虽然是理论无法完全把握的,但它作为引发理论更迭的终极实在,其自身却是统一的。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统一的实体,不断用“反常”来敲打和修正人类的认知。
-
现象之“2” (Phenomenon):在主体性的认知层面,呈现为一种深刻的二元对立(2)。一方面是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认为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知识的有效性被历史阶段所限定,似乎走向一种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其底层又依赖于一种顽固的基础主义(特别是数理基础主义),坚信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和因果律(根据律)。这种分裂体现为:在宏观上看,范式之间是相对的、断裂的;但在微观的“常态科学”(做题阶段)内部,科学家又必须相信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和逻辑的普适性。
-
目的之“2” (Purpose):该意识形态的目的论导向一个二元分裂的结局(2)。一方面,科学话语被描绘成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自我证明、在“常规”与“革命”之间切换的叙事。另一方面,分析者自身所处的“科学史学”或“社会学”话语,却悄然占据了一个静态的、本真的、用以裁决科学是否“革命”的元叙事地位。这种结构导致了两种话语权力的斗争:一个是被观察、被分析的动态客体(科学),另一个是自诩为静观全局的、稳定的主体(历史学分析)。最终的目的不是融合,而是维持这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等级对立。
其他核心知识点
范式 (Paradigm) 与学科矩阵 (Disciplinary Matrix)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理论的核心,最初指代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特定时期共享的一整套信念、价值、技术和形而上学预设。它如同一个思想的“操作系统”,规定了什么是合法的问题、合法的答案以及有效的研究方法。后期库恩为避免歧义,将其细化为“学科矩阵”,指代这个由符号通则、形而上学信念、价值观和“范例”(exemplar)等元素交织构成的、更为结构化的规范总体。它是一个叠床架屋、相互支撑的符号与纪律体系,是常态科学得以运行的根基。
mindmap root((范式 / 学科矩阵)) 核心构成 符号通则 如 F=ma 形而上学信念 如:决定论宇宙观 共同价值观 如:简洁性,精确性 范例 经典解题案例 功能 界定合法问题 提供研究工具 稳定科学共同体 更替模式 常态科学→反常积累→危机→范式革命
举例阐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范式将运动解释为物体回归其“自然位置”的倾向,而牛顿的物理学范式则用惯性定律和万有引力来解释运动。两者不仅是公式不同,其背后的世界图景、基本概念(如“力”和“运动”)和研究方法都完全不同,构成两个独立的范式。
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不可通约性是范式理论的直接推论,意指不同范式之间缺乏一个中立的、共同的衡量标准来进行比较和翻译。因为每个范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网络、问题意识和观察语言,一个范式中的核心术语在另一个范式中可能意义完全不同,甚至不存在。这导致了范式之间的对话往往是“鸡同鸭讲”。这并不意味着一方绝对优于另一方,而是在根本上,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科学世界”里,无法用对方的标尺来评判自己。
graph LR subgraph 范式A的世界 A1(概念1: 燃素) --> A2(理论A: 燃烧是释放燃素) A3(观察A: 燃烧后物体变轻) end subgraph 范式B的世界 B1(概念2: 氧气) --> B2(理论B: 燃烧是与氧结合) B3(观察B: 燃烧产物更重) end A1-.->B1 linkStyle 0 stroke-width:2px,stroke:red,stroke-dasharray: 5 5;
举例阐释:讲稿中提到,一位信奉林奈分类学的植物学家,其分类依据是形态学特征和拉丁文命名传统;而一位现代分子生物学家,则依据基因序列和代谢通路来分类。两者对“物种”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完全不同,无法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因为他们的理论根植于不可通约的范式之中。
库恩对福柯的“不及”:元叙事的迷梦
讲稿的核心批判在于,托马斯·库恩虽然揭示了科学内部的范式断裂,但他自己的科学史叙事却是连续、线性和进步的。他仿佛站在历史之外,天真地相信自己能描绘出一个客观的“范式更替序列”。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则更为彻底,它不仅揭示知识型(Episteme)的断裂,更重要的是,福柯意识到任何历史书写本身都是一种特定时代、特定权力关系下的“话语实践”,不存在一个超然、中立的历史视角。库恩陷入了元叙事的迷梦,而福柯则致力于揭示一切叙事背后的权力构造。
graph TD subgraph 库恩的科学史 A(范式1) --> B{危机} --> C(范式2) --> D{危机} --> E(范式3) end subgraph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F(知识型A) -- 断裂/Rupture --- G(知识型B) -- 断裂/Rupture --- H(知识型C) end I(库恩视角: 连续的舞台, 进步的戏剧) --> A J(福柯视角: 不连续的地层, 权力的遗迹) --> F
举例阐释:库恩会讲述一个从托勒密地心说到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故事,将其视为一个进步。而福柯则会质问:这种将“革命”和“进步”作为叙事框架本身的做法,是在何种权力/知识配置下才成为可能的?为何我们如此执着于讲述一个“进步”的故事?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瓦解了库恩的安稳立足点。
三、关键观点提取
- “不同范式之间它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他们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但这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谁更高级,因为它是不可通约的。”
- “我们会感受到在目的论上...库恩其实那里预设了另外一种常规状态和这个危机状态...这个二分是隐含在他的自己的社会学内部的...把他历史主义,把它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当成是一种静态的源语言。”
- “它不如福柯的地方...福柯他的知识考古学是断裂的...他时刻意识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回溯性的,回溯性被建构的。而库恩他则是天真的相信有一个科学史,有一个范式的一个序列。”
- “你来预设你自己的科学史或者历史主义话语,是一种超话语元话语。然后再去描述什么具有革命性,那这个屁股就是歪的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倒置。”
四、知识点问答
Q: 为何说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是一种1-1-2-2结构,而非更统一的结构?
A: 因为它的场域(统一的科学史)和本体(统一的自然)是整全的(1-1),但在现象和目的层面却充满了内在张力。在现象层面(2),它同时依赖于两种对立的认知模式:宏观上承认范式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对主义),微观上又依赖常态科学内部对逻辑统一性的信仰(基础主义)。在目的论层面(2),它制造了分析者(历史学家)的静态元叙事与被分析者(科学家)的动态历史之间的对立,这两种话语处于持续的权力张力中,而非走向统一。
Q: 讲稿中提到的“唯心主义倒置”具体指什么?
A: 指托马斯·库恩将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意识”(即他所建构的那个线性的、连续的科学史叙事)凌驾于实在(即历史本身是断裂、复杂、被权力渗透的偶然过程)之上。他错误地将自己用以观察历史的“观念框架”(一个统一的科学史)当作了历史本身的样子,预设了自己话语的绝对性和优先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操作:不是从杂多的历史材料中发现结构,而是用一个预设的理想结构(线性的、革命性的历史)去裁剪和安排历史材料。
Q: 既然范式间是“不可通约”的,那库恩理论中的“进步”是如何可能的?
A: 这是一个库恩理论中的核心矛盾。一方面,不可通约性似乎取消了评判“进步”的客观标准,导向相对主义。但另一方面,库恩又认为科学在总体上是“进步”的。他的解释是,这种进步不体现在“更接近真理”,而是体现在“解决疑难”(puzzle-solving)的能力上。新范式之所以能取代旧范式,是因为它能解决旧范式无法解决的“反常”问题。这实际上是将“进步”的标准从“符合实在”置换为了“工具性的有效”,但这本身也依赖于一个超历史的、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判标准,从而再次陷入困境。
五、知识延伸
- 书籍《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为托马斯·库恩。这是本讲稿分析的直接文本来源,是理解范式、常态科学、不可通约性等概念最权威的原始读本。阅读原著可以更深地体会其理论的魅力与内在矛盾。
- 书籍《知识考古学》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作者为米歇尔·福柯。这本书是与库恩思想形成尖锐对比的参照系。福柯在此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考古学”方法,强调知识的“断裂性”、“非连续性”和“话语实践”属性,是批判库恩式线性史观的最强武器。
- 思想家 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可以视为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库恩的范式论的一种综合与修正。他提出的“研究纲领”有“硬核”与“保护带”之分,比范式更具韧性,也为科学的“理性”辩护,提供了一个介于绝对否证与非理性革命之间的中间道路。